品牌競爭白熱化 奶酪產業將走向何方?
“奶酪”這個西方國家餐桌上常見的食品,如今因營養成分豐富而日益被我國消費者所喜愛,成為家長給兒童增加營養的首選產品之一。旺盛的消費需求,不但催生出中國百億市場規模的奶酪賽道,也讓奶酪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趨于白熱化。有的企業為了宣傳產品,號稱自己是寶寶的“第一口奶酪”。近期,隨著部分企業接連被處罰,暴露出國內奶酪企業競爭手段走偏、產品“內卷”嚴重等諸多問題。
多家企業切入奶酪賽道“掘金”
“10年前,可能很難想到中國奶酪市場會發展得如此蓬勃。”恒天然大中華區副總裁唐毅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感慨道。這家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在日前公布了2023上半財年業績,財報顯示,恒天然餐飲服務部的產品和服務已觸達超過460個中國城市,其近期在中國市場推出了多款天然干酪原料及創新產品,包括干酪原料在家庭烘焙和料理場景下的多種應用。按照規劃,恒天然將繼續加快在中國餐飲、烘焙等市場的布局力度。
不僅是外資企業加速布局奶酪賽道,國內乳企與資本方也早已開始在奶酪賽道“掘金”。
2022年12月,東亞前海證券發布的《乳品行業深度報告》顯示,目前國內市場奶酪品牌眾多,包括中國品牌妙可藍多、法國品牌百吉福與樂芝牛、新西蘭品牌安佳、美國品牌卡夫等。2021年,這些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分別為:27.7%、24.4%、4.6%、4.1%、3.4%。此外,包括蒙牛、伊利、光明等多家國內頭部企業紛紛進軍奶酪市場,產品主打兒童奶酪棒。
2022年乳企上市公司財報顯示,在低溫酸奶表現疲弱、嬰幼兒奶粉增速放緩的背景下,奶酪成了為數不多跑贏乳業大盤的細分品類。例如,伊利財報顯示,2022年上半年,伊利奶酪業務增速超過40%,市場零售額份額提高近4個百分點,位列行業第二。在2022年8月31日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,伊利提出要“成為奶酪第一品牌”的目標。
市場調研機構歐睿國際近日發布的《全球及中國奶酪行業發展報告》顯示,中國已經是亞洲最大的奶酪消費國,2017年—2021年,我國奶酪零售渠道銷售額從52億元增長到131億元,有望在2026年達到235億元。
廣東省食安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表示,我國奶酪市場近年來已經進入高速增長、高速發展、高速擴容的階段,一方面是基于中國宏觀經濟發展,另一方面也是國民對于乳制品的認知不斷深化。此外,奶酪的高毛利等也是整個產業端持續加碼的重要原因。
“第一口”概念涉嫌虛假宣傳
然而,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,產品同質化的問題也日漸突出。
前不久,網紅奶酪品牌奶酪博士惹上麻煩。在電商平臺上,奶酪博士在旗下一款低鹽高鈣小圓奶酪的廣告語上使用了“寶寶的第一口奶酪”的說法,雖然之后奶酪博士刪除了這一表述,但此舉依然在行業中引發了一場爭議。有法律人士認為,所謂的“第一口”并沒有統計調查資料為依據,涉嫌虛假宣傳。同樣宣稱自己是“第一口”概念的還有樂純品牌。在電商平臺上,樂純旗下的一款新鮮奶酪產品外包裝上就寫著“孩子的第一口鮮奶酪”,并聲稱產品符合相關標準。
業內分析人士指出,所謂的“第一口”背后,是奶酪品牌競爭白熱化的縮影,奶酪品牌之間不僅在炒作“概念”,甚至不惜違規展開惡性競爭。
1月3日,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了對奶酪博士的行政處罰決定,因編造、傳播虛假信息或者誤導性信息,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、商品聲譽,奶酪博士被罰款10萬元。處罰決定書顯示,奶酪博士在2022年7月22日至2022年8月25日,通過實際控制的三個抖音賬號,發布自有產品的宣傳視頻,而視頻中勸說消費者不要再買“一晃就掉”的“水酪棒”,稱部分奶酪棒類似“果凍”等誤導性信息,同時還比對同類奶酪品牌的包裝及價格標簽。
而此前樂純也因為侵害競爭對手商品聲譽,被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10萬元。
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,目前國內奶酪棒市場同質化問題嚴重,雖然有些品牌在工藝上做了一些調整和創新,但從本質上看還是大同小異。
獲取新增量企業還要另辟蹊徑
在宋亮看來,奶酪棒雖然帶動了國內零售奶酪市場的發展,但如今市場已經面臨階段性飽和,繼續同質化競爭并不明智。
宋亮認為,目前成人奶酪制品依然有空間可以探索,比如功能性奶酪產品等。此外,從奶酪整體的業務發展來說,總體方向還是以餐食化為主,未來酒店,餐飲,烘焙等市場才是大頭。
據了解,近年來,包括妙可藍多在內的國內奶酪品牌除了兒童奶酪棒業務外,開始在增加早餐芝士片、涂抹奶酪、餐飲用馬蘇里拉奶酪等產品,試圖在其他渠道獲取新增量。
據了解,由于國內飲食習慣和奶源等方面的因素限制,國內奶酪品牌使用的干酪原料大多依賴進口。2022年我國進口的14.6萬噸奶酪中,從新西蘭進口8.4萬噸,占57.9%;歐盟進口2.9萬噸,占20%;澳大利亞進口2.1萬噸,占14.6%。
就此,業內人士提醒,區別于傳統液奶產品的價格和渠道之爭,奶酪市場的競爭不僅是賣原料,還要向客戶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,而國內奶酪企業憑借進口的原料和生產經驗,能否搶到更大市場份額,還有待觀望。
相關新聞
版權聲明
1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中國輕工業網” 的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國輕工業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輕工業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 “來源:XXX(非中國輕工業網)” 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信息之傳播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于轉載之日起30日內進行。
4、免責聲明:本站信息及數據均為非營利用途,轉載文章版權歸信息來源網站或原作者所有。